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!
母親節行銷新趨勢:花店應以同理心擁抱多元情感,體現溫暖支持
(香港訊)一年一度的母親節,向來是表達對母親及眾多照護者感激之情的時刻。然而,對許多人而言,這個節日卻夾雜著複雜的情緒,包括家庭關係緊張、失去至親、面對生育挑戰,甚或孤獨與悲傷。頂尖花藝業者與零售商正逐漸認識到這種情感複雜性,開始呼籲業界在歡慶之餘,應採納更具包容性、更貼心的行銷策略,將節日壓力降至最低,轉化為促進自我關懷與廣泛連結的契機。
摒棄單一「母親」概念 擴大包容範疇
傳統的母親節慶祝活動往往聚焦於「生母」,對於未能符合此刻板印象的群體而言,可能帶來疏離感。資深業界分析師指出,零售商不應再局限於單一的母親定義。
花店經營者應主動拓寬「母親」概念的邊界,強調 「多樣化的照護與關懷角色」。這不僅包括祖母、繼母、阿姨,更應涵蓋導師、朋友,或任何在生命中扮演滋養角色的人。
- 行銷重點舉隅:
- 提倡「慶祝生命中付出關愛的人」。
- 向「用愛滋養他人的人致敬」。
透過包容性訊息,零售商能夠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顧客感受到愛與關懷並不局限於血緣關係,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。
擁抱自我關懷與個人慶祝
除了向外獻上致敬,母親節也是推動自我肯定與關懷(Self-Care)的理想時機。當社會將焦點全數集中在「付出」時,許多人忽略了自身的價值與需求。
專業人士建議,花店可推出 「自我照顧花束」,將花卉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,藉此肯定平日的努力與付出。市場可選用具有舒緩或振奮效果的花材,例如牡丹、薰衣草或象徵希望的向日葵。這種策略不僅能擴大顧客群體,也能為那些在節日中感到情緒困擾的人提供自我療癒的選擇。行銷口號可轉向「給自己的禮物——你值得擁有」,強調個人慶祝的重要性。
從高壓銷售轉向同理心互動
仿效情人節的「最後一分鐘」焦慮式行銷會加劇顧客的心理壓力。成功的品牌正轉向低壓、支持性的溝通方式。這包括提供更 「彈性訂購與配送服務」,減少時間上的緊迫感。
此外,應強調心意的重要性,而非禮物的大小或金額。例如,訊息可傳達「即使一枝花也能表達深切心意」,或「不論大小,你的心意都很重要」。這種細膩的溝通能有效減輕顧客的「責任感」壓力,從而促進更輕鬆的購買體驗。
融入心理健康資源 展現品牌責任
在母親節的行銷中,溫和地融入心理健康意識,能顯著提升品牌的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。業者可考慮與本地心理健康機構合作,或在花禮上附帶資源連結。
例如,在花束卡片中加入鼓勵性話語,告知顧客:「你被珍視。如果今天感到困難,可尋求支援。」這不僅表達了對複雜情感的認可,也讓顧客知道品牌在慶祝之外,更能提供實質性的支持與關懷。
最後,員工培訓是關鍵一環。花店應指導銷售人員以情緒智慧服務顧客,鼓勵他們傾聽、肯定顧客的情緒,而非僅僅推銷產品。透過營造一個安全、包容的購物環境,企業才能真正將母親節轉變為一個充滿支持與溫暖的節日,對多元受眾產生積極而深遠的意義。